近年来,富有机质页岩微裂缝因其在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和油页岩(以及中低熟页岩油)地下原位转化过程中对烃类运移和采收率的潜在重要影响而备受关注。然而,关于微裂缝网络的演化模式、微裂缝的开启和闭合时间以及流体在其中的储集和运移等诸多问题仍然并不清楚。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我系邵德勇副教授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通过岩石小柱体高温高压黄金管体系模拟实验,结合扫描电镜和微纳米CT技术,恢复和探讨了生烃超压成因微裂缝网络的热演化过程。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贠浩副教授、张兴亮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学术论文,解读了寒武纪“疑难”类群开腔骨动物的支序谱系及其演化意义,证明开腔骨是一类已灭绝的门级别的基础后生动物。
俯冲带是地表与深部碳交换的重要通道。原始弧岩浆的碳含量较高(3000 ppm–1.5 wt%),其中超过2/3来自俯冲碳酸盐的再循环,但其Mg同位素组成并未显示出应有的碳酸盐贡献。由于变质脱碳反应难以解释弧岩浆的高碳含量,板片脱水流体对沉积物和蚀变洋壳中碳酸盐的溶解被认为是俯冲带碳循环的关键过程。
拉萨地块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夹持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这两条缝合带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向东延伸的地质遗迹。新特提斯洋在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将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分隔开。因此,厘定拉萨地块在二叠纪时期的古地理位置和运动史对揭示雅鲁藏布江洋、班公湖-怒江洋与新特提斯洋的时空演化关系具有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