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是一种战略性关键金属,在航空航天和高科技产业领域应用广泛。全球范围内,锡矿主要为岩浆-热液型,其形成通常与高分异还原性(钛铁矿系列)花岗岩有关。然而,制约锡矿形成规模的关键因素长期存在争议,导致大型锡矿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尚不明确。
2025年10月11日-13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倡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2025中国地热学术大会暨深地能源金石论坛于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旨在深入交流我国地热领域最新进展和成果,推动地热学科前沿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促进深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创新。
碳作为典型的变价元素,其在地幔中的赋存形式主要受氧逸度(fO2)控制。在高氧逸度条件下,碳以碳酸盐和CO2形式存在,可显著降低地幔固相线,诱发部分熔融并形成碳酸盐熔体;而在低氧逸度环境下,碳则以金刚石、石墨或金属碳化物的形式存在,这些还原态相对稳定,对地幔固相线无影响。因此,约束地幔氧逸度是研究深部碳循环的关键。
近年来,富有机质页岩微裂缝因其在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和油页岩(以及中低熟页岩油)地下原位转化过程中对烃类运移和采收率的潜在重要影响而备受关注。然而,关于微裂缝网络的演化模式、微裂缝的开启和闭合时间以及流体在其中的储集和运移等诸多问题仍然并不清楚。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我系邵德勇副教授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通过岩石小柱体高温高压黄金管体系模拟实验,结合扫描电镜和微纳米CT技术,恢复和探讨了生烃超压成因微裂缝网络的热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