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 称:教授
研究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主要从事微纳米级孔喉结构表征技术,油(气)水多相渗流特征,油气田储层综合评价,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分析及三次采油方面的研究
联系电话:029-88303489
电子邮箱:sunwei5393901@vip.sohu.com
退休时间:2017-07-01
孙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酒泉人。197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美国SPE(石油工程师学会)认证会员,任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油藏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油藏地质与油层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并担任教育部、科技部学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油气藏地质、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和石油天然气开发研究,尤其在对非常规致密储层,低渗-特低渗-超低渗透储层微纳米级孔喉结构表征、油(气)水多相渗流特征、油气田储层综合评价、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分析及三次采油研究方面,建立了一套较系统、完整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直接为油气田开发决策、制定注水调整方案和预测油气田开发动态等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
近年来在油气藏精细描述,油气藏地质建模,以及通过对已注水开发油藏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微观定量分析,反复加深对油层特征和油气水分布的认识,特别是对油层几何形状,孔隙结构,表面特性,沉积微相和油层非均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等,尤其是在对非常规致密储层的注水开发的研究方面,建立了一套较系统、完整的研究思想和工作方法,直接为油气田开发决策,制定注条调整方案和预测油气田开发动态等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负责承担8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各大油田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50余名。同时受邀与Stanford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gary,University of Wyoming等国际知名大学在微纳米级孔喉结构,岩石各向异性渗流特征及高精度数值模拟等领域开展了深入交流,多次受邀在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化研究院、中海油东海项目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石油大学、延安大学等单位开展了数场学术报告。
1.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鄂尔多斯盆地大型低渗透岩性地层油气藏开发示范工程”《低渗透储层微观渗流特征表征技术》
2.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低(超低)渗油田高效增产改造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延长特低/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方式优选研究》
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及水驱油机理研究》
4.陕西省科技厅,《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微观水驱油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西山窑组油藏非均质性研究》
6.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姬塬油田长6储层特征及产能评价研究》
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陇东石油评价项目组),《板桥—合水地区长6、长8沉积特征及储层精细评价》
8.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储层水平井开发地质条件研究》
9.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致密气藏开发工程地质与水平井布井综合研究》
1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八采油厂),《姬源油田元214区长2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1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马岭北三区试验区可动流体饱和度测试》
1.Sun W, Qu Z H, Tang G Q.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 injection in Low-Permeability Rock Using Sandstone Micro-models[J].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2004,56(5)(SCI收录)
2.Sun W, Tang G Q. Visual Study of Water Injection in Low Permeable Sandstone[J].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2006, 45(11):21-26.(SCI收录)
3.孙卫. 风化店火山岩油藏开发效果分析研究[J]. 石油学报, 1998, 19(2):80-86(EI收录)
4.孙卫, 王洪建. 三间房组油藏沉积微相及其对注水开发效果影响研究[J]. 沉积学报, 1999, 17(3):443-448.
5.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 of Microscopic Residual Oil Scientia Geolgoica Sinica Vol.9 No.1 2000 第一作者
6.孙卫, 史成恩, 赵惊蛰,等. X-CT扫描成像技术在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_2储层为例[J]. 地质学报, 2006, 80(5):775-779.
7.孙卫, 杨希濮, 高辉. 溶孔-粒间孔组合对超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以西峰油田庆阳区长8油层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3):507-509.
8.孙卫, 曲志浩,李劲峰.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开发效果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21(3):256-260.
9.孙卫, 何娟. 姬塬延安组储层水驱油效率及影响因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1):26-29.
10.孙卫, 杨生柱. 聚丙烯酰胺类堵剂的堵水机理实验[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4):332-335.
11.孙卫, 曲志浩, 岳乐平,等. 鄯善油田东区油藏注水开发的油水运动规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3):190-195.
12.孙卫. 安塞油田长_6油层微观模型化学堵水实验[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7(3):199-203.
13.孙卫, 马全华, 何娟,等. 注采控制系统组成及控制原理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0(3):251-255.
14.孙卫, 曲志浩, 刘林玉,等. 三间房组油藏沉积旋回及对注水开发的影响[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4):321-324.
15.孙卫. 膨胀颗粒与甲叉基聚丙烯酰胺复合堵剂堵水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80-82.
16.孙卫, 陈振新. 桩52断块沙I油藏沉积微相与油水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4):285-290.
17.邹新宁, 孙卫, 张盟勃,等. 沼泽沉积环境的辫状河道特征及其识别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4):438-443.(SCI收录)通讯作者
18.高辉, 孙卫.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成岩相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 40(3):542-548.(EI收录)通讯作者
19.张创, 孙卫, 高辉,等.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长8储层成岩相与孔隙度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39(4):411-420.(EI收录)通讯作者
20.朱永贤, 孙卫, 于锋. 应用常规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方法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以三塘湖油田牛圈湖区头屯河组为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4):553-556.(EI收录)通讯作者
21.曹斌风, 孙卫. 吴旗地区薛岔区块延长组长6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6):951-960.(EI收录)通讯作者
22.任大忠, 孙卫, 赵继勇,等. 鄂尔多斯盆地岩性油藏微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华庆油田长81油藏为例[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5, 44(6):1043-1052.(EI收录)通讯作者
1.《中国黄土》, 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
2.《沙漠、砾漠、黄土》,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
3.《长庆油田延安组油层微观模型水驱油研究》,中国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
4.《化学堵剂在低渗透油层中的封堵机理研究与应用效果》,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5.《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第五届科学技术大会银奖,1999
6.《低(超低)渗油田高效增产改造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
7.《低渗透油田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
8.《延长特低/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方式优化研究与应用》,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13
9.《一株铜绿假单胞杆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2013
10.《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2013
11.《一株简单节杆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