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职 称:教授

所属部门:石油教研室

研究方向:(1) 油气地质与勘探, (2) 油气成藏地质学, (3)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 (4) 盆地构造-热年代学

联系电话:029-88302202,88302536(转)

电子邮箱:chengang@nwu.edu.cn

陈 刚: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1994年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分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7月至今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1~2003年在职博士后,2002年入选西北大学跨世纪人才,2004年晋升教授,2006年遴选为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生导师,2009~2010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2015年获聘二级教授专业技术岗位。教育部“能源盆地油气地质”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中石化胜利油田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陕西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管理技术支撑专家。(1) 教学:先后讲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描述》和《油气数学地质》等本科生课程,《油藏描述技术进展》、《油气储量计算与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进展》和《盆地分析》等研究生课程。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主持完成西北大学新世纪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工程—《油藏描述》本科教材与双语CAI课件建设项目1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本科生创新基金4项、西北大学211工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中国大学教学》和《高等理科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深化毕业设计改革、注重创新素质培养(2001),CAI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探讨(2002),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08)”等教改研究论文5篇,主编《油藏描述原理与方法》和《石油与天然气数学地质》西北大学本科试用教材2部。2000年获西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一等奖,2001和2002年分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师奖。(2) 科研:长期以中国东部华北(合肥、渤海湾、沁水、鄂尔多斯)盆地和西部(羌塘、焉耆、吐哈、柴达木、准噶尔)盆地及其相邻(秦岭-祁连、天山-兴蒙)造山带为主要研究地区,重点采用原始盆地恢复、构造热年代学、油气成藏年代学、含油气系统、油气藏描述和储层评价等技术方法,整体、动态、综合研究含油气盆地构造古地理、构造-热演化、盆-山耦合关系及其油气成藏系统与富集分布规律。主持承担和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留学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中国地调局国家油气资源调查重大专项、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专项经费重点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中石油和中石化油田公司重点项目及横向协作攻关课题等20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第一作者30余篇(SCI收录6篇、EI收录3篇),合作参加出版专著4部;合作获得陕西省政府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中石化集团公司胜利油田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胜利油田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1项。


学术论文:

    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权威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6篇、EI收录3篇):
(1) CHEN Gang, YANG Fu, LI Shuheng, et al. Geochronological Records of Oil-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 of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ACTA GEOLOGICA SINICA,2013, 87(6):801~811. SCI收录.
(2) CHEN Gang, LI Shuheng, ZHANG Huiruo, et al.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for Constraining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s of the Permian Reservoirs in Northeast Ordos Basi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3, 24(4): 589~598. SCI收录.
(3) CHEN Gang, SUN Jianbo, ZHOU Lifa, et al. Fission-track age records of the Mesozoic tectonic-events in the southwest margin of Ordos basin,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Vol. 50(Supp.Ⅱ): 133~143. SCI收录.
(4) CHEN Gang, DiING Chao, XU Liming, et al. Analysis on the thermal history and uplift process of Zijinshan intrusive complex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Journal of Geophysics,2013, 56(1):78~79.
(5) CHEN Gang, ZHAO Zhongyuan, LI Pilong, et al. Fission track evidence for the tectonic-thermal history of Hefei basin. Chinese J. Geophys, 2005, 48(6): 1433~1442.
(6) YANG Fu and CHEN Gang (Co-first author & 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Basement Property and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Junggar Basin: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Chronology and Trace Element. Arab J. Geosci., 2016, 9: 353~368. SCI收录.
(7) 陈刚,丁超,徐黎明,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紫金山侵入岩热演化史与隆升过程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11): 3731~3741. SCI收录.
(8) 陈刚,赵重远,李丕龙,等. 合肥盆地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48(6): 1366~1374. SCI收录.
(9) 陈刚,丁超,徐黎明,等. 多期次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 石油学报, 2012, 33(6): 1003~1011. EI收录.
(10) 陈刚,孙建博,周立发,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的裂变径迹年龄记录. 中国科学(D辑),2007, Vol.37(SuppⅠ): 110~118. EI收录.
(11) 陈刚,曲志浩,赵圣亮,等. 博士庄地区下第三系油藏描述与评价. 石油学报, 1998, 19(4): 31~34: EI收录.
(12) 陈刚,李书恒,章辉若,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 中国地质,2013, 40(5): 1453~1465.
(13) 陈刚,丁超,徐黎明,等. 用自生伊利石定年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5): 713~719.
(14) 陈刚,王志维,白国娟,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峰值年龄事件及其沉积-构造响应. 中国地质,2007,Vol.34,No.3: 375~382.
(15) 陈刚,李向平,周立发,等.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多种矿产的耦合成矿特征. 地学前缘, 2005, 12(4): 535~541.
(16) 陈刚,章辉若,周立发,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耦合成矿问题思考.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5(6): 783~786.
(17) 陈刚,赵重远,李丕龙,等. 合肥盆地热演化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6): 644~649
(18) 陈刚,赵重远,李丕龙,等. 北淮阳构造带前中生代地层单元及其相关问题.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3(5): 595~598.
(19) 陈刚,赵重远,李丕龙,等. Ro反演的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与相关问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4): 343~347.
(20) 陈刚,刘爱永,刘林玉,等. 吐哈盆地三叠系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的关系.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2(6): 659~662.
(21) 陈刚,李丕龙,李学田,等. 合肥盆地原型恢复与油气评价的研究方法思考. 石油实验地质, 24(3): 200~203.
(22) 陈刚,曲志浩,赵圣亮. 综合约束反演技术及其在高阳三维探区储层横向预测中的应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4): 527~531
(23) 陈刚,刘爱永,刘林玉. 深盆气圈闭与成藏条件分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0: 129~132.
(24) 陈刚,刘林玉,雷鸣,等. 博士庄地区下第三系石油藏条件研究.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22(1): 46~49.
(25) 陈刚. 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 沉积学报, 1999, 17(3): 409~413.
(26) 陈刚,曲志浩,赵圣亮. 高阳地区下第三系油藏描述与评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20(2): 137~139.
(27) 陈刚. 沁水盆地向斜型水封气藏形成条件探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19(4): 302~306
(28) 陈刚. 吐鲁番-哈密盆地丘陵地区油气储集层特征. 西北地质, 1998, 19(4): 39~43.
(29) 陈刚. 沁水盆地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西北地质科学, 1997, 18(2): 63~67.
(30) 陈刚. 鄂尔多斯盆地腹部下古生界天然气赋存系统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25(5): 503~506
(31) 陈刚, 周鼎武. 陕西淳化口镇-圣人桥地区地层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24(2):163~166.
    通讯作者指导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0余篇:
(1) 丁超,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差异隆升过程裂变径迹分析, 中国地质, 2016, 43(4).
(2) 丁超,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现代地质, 2011, 25(3).
(3) 丁超,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 地质科技情报,2011, 30(5).
(4) 丁超,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紫金山岩体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分析, 矿物岩石, 2011, 31(3).
(5) 丁超, ,陈刚, 等. 永宁油田双805井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分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2).
(6) 杨甫,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奥陶统平凉组碎屑岩锆石U-Pb年龄及物源分析, 地质论评, 2015, 61(1).
(7) 杨甫, 陈刚, 等. 准噶尔盆地钻井岩心火山碎屑岩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研究,地质学报,2014,88(6).
(8) 杨甫, 陈刚, 等.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DB1井中生界碎屑锆石U- Pb定年,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9(3).
(9) 尚婷,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浊流沉积与油气聚集关系,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1).
(10) 尚婷,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富黄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1).
(11) 尚婷,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黄探区延长组长6段物源分析,地质科技情报,2012,31(1).
(12) 田雯,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高桥区马五4段白云岩储层埋藏成岩作用及意义, 地质通报, 2016, 35(2-3).
(13) 田雯,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巴汗淖地区马五6段碳酸盐岩C、O 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岩意义,矿物学报,2016, 36(1).
(14) 田雯,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巴汗淖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6段碳酸盐岩成岩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学报, 2016, 35(1).
(15) 张文龙, 陈刚, 等. 唐王陵昭陵组砾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沉积学报,2015, 61(1).
(16) 师晓林,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崆峒山砾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物源意义,高校地质学报,2015, 21(4).
(17) 王振华, 陈刚, 等. 核磁共振岩心实验分析在低孔渗储层评价中的应用,石油实验地质,2014, 36(6).
(18) 李振华, 陈刚, 等. 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期构造热事件的裂变径迹年龄记录,地质科技情报, 2014, 33(2).
(19) 李振华, 陈刚, 等.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在沉积物源区剥露历史分析中的应用,地质科技情报, 2012, 31(2).
(20) 毛小妮, 陈刚, 等. 陆梁地区晚石炭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1).
(21) 李向平, 陈刚,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特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06, 21(3). EI收录.

科研项目:

(1)“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早古生代活动型海相沉积物源环境与原盆地属性研究”(2014-2017),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专项经费资助重点课题,负责人.
(2)“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与油气聚集分布规律”(2013-2016),中国地调局国家油气资源调查计划项目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
(3)“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过程研究”(2011-2015),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博导类自然科学专项科研基金,负责人.
(4)“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差异隆升对多种矿产共存富集的制约”(2012-201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负责人.
(5)“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空坐标及其耦合成矿效应”(2010-2012),国家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项目,负责人.
(6)“准噶尔盆地前寒武纪基底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探索”(2011-2014),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负责人.
(7)“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年代学”(2009-2010),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计划项目,负责人.
(8)“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综合研究”(2006-2009),国家973计划二级课题,负责人之一.
(9)“盆地演化-改造的时间坐标及其耦合成矿效应”(2007-2008),国家973计划专项研究课题,负责人.
(10)“准噶尔盆地北缘山前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2005-2008),中石化集团公司“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负责人.
(11)“中-新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区域构造动力体系”(2003-2006),国家973计划专项研究课题,负责人.
(12)“合肥盆地构造热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预测”(2001-2003),国家博士后管委会与中石化博士后研究课题,负责人.
(13)“鄂尔多斯-柴达木地区古生代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2000-2001),中石油勘探公司重点专项,负责人.
(14)“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演化特征”,塔里木河南勘探公司九五重点攻关课题,负责人.
(15)“羌塘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与盆地初步评价”(1995-1997),中石油勘探公司九五重点攻关课题,负责人之一.
(16)“神木-米脂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天然气赋存效应”(2006-2008),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横向课题,负责人.
(17)“板桥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综合评价”(2012-2013), 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横向课题,负责人。
(18)“子长油田中庄-屈家沟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计算”(2011-2013),延长油田公司横向课题,负责人。.
(19)“合肥盆地古地温场特征研究”(2001-2002),中石化胜利油田公司横向课题,负责人.
(20)“文46断块第三系天然气综合地质研究”(2000-2001),中石油华北油田公司横向课题,负责人.
(21)“苏4气藏地质描述及出水机理研究”(1998-2000),中石油华北油田公司横向课题,负责人.

学术专著:

(1)《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裂谷陆缘结构及其演化》(独著). 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
(2)《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质特征及其与秦岭造山带的关系》(合著),1994,地质出版社.
(3)《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参著),2001,石油工业出版社
(4)《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特征及盆地演化》(参著), 2001,科学出版社.

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依托中国地调局国家油气资源调查计划项目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与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相关油田公司联合开展了中国中西部(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大型海相叠合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与油气聚集分布规律的协同攻关和研究生培养。依托参与刘池阳教授为首席的多种能源共存富集机理国家973计划项目实施,与中科院、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等地学研究团队形成了科研协作、人才交流和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循环。依托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华北、长庆、河南、胜利等多个油田公司的合作项目研究,将原盆地恢复、构造热年代学、油气成藏年代学和储层预测技术与油区勘探开发实际相结合,开展了油气成藏系统与富集分布规律的协同攻关、应用研究和在职研究生培养。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计划项目,参与了帝国理工大学Allen教授主讲的盆地分析课程教学和他率领“帝国理工-爱丁堡大学-苏黎世理工-瑞士日内瓦大学-巴塞罗那大学”地学专家组成的盆-山构造沉积学与含油气系统研究团队在比利牛斯山前带开展的野外地质勘察和技术研讨,为国际化学术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契机和条件。通过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近年来开展了如下几个重要会期的学术交流: (1) 参加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2016.08),交流报道了(华北)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新元古代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及其对格林威尔造山与罗丁尼亚裂解事件的启示;(2) 参加中国石油学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海相叠合盆地构造演化及控油规律学术研讨会(2015.03),交流报道了鄂尔多斯早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的原型特征和构造古地理环境及其对原生油气地质条件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3) 参加中国西安召开的大陆动力学国际学术会议(2014.04),交流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相邻秦岭造山带陆内造山过程的耦合关系及其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富集分布的影响;(4) 参加中国石油学会在成都召开的中国中西部海相叠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研讨会(2014.05),交流报道了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早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的构造古地理环境与祁连-北秦岭海槽演化的关系及其对海相烃源岩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5) 参加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2012.08),交流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改造事件对古生界天然气成藏与富集分布-调整逸散的控制作用;(6) 参加中国桂林召开的第13届国际热年代学大会(2012.08),交流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差异隆升-改造与油气成藏-保存定位受控的峰值年龄事件及其对多种沉积矿产耦合成矿-共存富集分布的制约;(7) 参加中国西安召开的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11.10),交流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年代学及其对原生与次生成藏的制约。

科研奖励:

(1) 合作获得“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动力学与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及其分布规律”陕西省政府科技一等奖(R6), 2010.
(2) 合作获得“青藏高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油气远景评价”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R5),2006.
(3) 合作获得“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R5),2002.
(4) 合作获得“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与盆地评价”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R5),2001.
(5) 合作获得“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R5),2001.
(6) 合作获得“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质特征及其与秦岭造山带的关系”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R3),1994.
(7) 合作获得“合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研究与油气勘探方向初步预测”中石化胜利油田科技进步三等奖(R2),2005.
(8) 独立获得“中石化胜利油田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