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与地幔地球化学学科团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3 10:46 作者:李哲萱 浏览量:8755
 

团队简介

岩石学与地幔地球化学学科团队是一支由知名学者及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富有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获得者3人。专业构成包括: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矿物学、行星地质等。

团队在大陆岩石圈演化、地幔化学不均一性、造山带岩浆作用及板内岩浆作用等领域独具自身研究优势和特色,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成果,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团队主攻“造山带岩浆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及“大陆岩石圈形成与演化”三个研究方向。主要以岩浆作用的产物为研究对象,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通过增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手段、高温高压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提高解决岩浆岩岩石成因与示踪壳-幔物质循环及其演化过程的能力,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团队成员

张宏福 院士(团队首席),地球化学方向,主要从事大陆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研究。

陈立辉 教授(团队常务副首席),地球化学、岩石学方向,以洋岛玄武岩和大陆板内火山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岩石的同位素组成和元素特征,示踪地幔的物质组成和壳-幔物质循环,探讨地球深部过程及其浅表响应。

赖绍聪 教授(团队副首席),岩石学方向,主要从事造山带岩浆岩与蛇绿岩研究。对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阿尔金山,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蛇绿岩、秦岭造山带蛇绿岩、云南三江特提斯岩浆作用及区域构造演化有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张 超 教授岩石学方向,主要从事岩浆的形成-演化-结晶过程的实验岩石学模拟洋壳岩石学及洋中脊和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岩浆-热液体系中的挥发分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张 娟 副教授,地球化学方向主要从事秦岭造山带花岗岩以及华北南缘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安 芳 副教授矿床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热液金、铜矿成矿作用和岩浆过程对斑岩成矿的控制作用。

秦江锋 副教授,岩石学方向,主要研究造山带岩浆作用,包括秦岭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成因以及幔源物质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朱韧之 副教授,岩石学方向,主要研究兴趣为青藏高原东南缘中-新生代花岗岩的成因机制、深部过程及其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

李晓彦 副教授,矿物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成因矿物学、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副教授,矿床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稀有稀土金属成矿作用。

包志安 高级工程师,地球化学方向主要从事溶液和激光原位微区高精度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开发及标准物质研制。

张晓琪 讲师,岩石学与矿床学方向,主要从事幔源岩浆起源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包括华南新元古代壳幔演化和东昆仑造山带幔源岩浆演化与成矿。

王小均 讲师,地球化学方向主要研究兴趣为板内玄武岩的成因、地幔的化学组成和演化与地球深部化学储库的形成机制、利用元素和同位素示踪地球深部与地表之间的物质循环和协同演化过程。

陈开运 工程师,地球化学方向主要从事分析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聚焦于以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在金属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微区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凯 讲师,地球化学方向主要利用蛇纹岩和弧岩浆岩来认识板块俯冲过程中元素和同位素的行为。

陈安平 博士后,岩石学方向主要从事高级变质岩的相平衡模拟、锆石年代学和岩石成因研究。

林阿兵 博士后,地球化学方向主要研究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与演化,包括组成结构、岩石成因及其深部过程。

近期代表性成果

1.      Wang, X.-J.(王小均), Chen, L.-H., Hanyu, T., Zhong, Y., Shi, J.-H., Liu, X.-W., Kawabata H., Zeng G. & Xie, L.-W. (2021) Magnesium 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basalt differentiation as recorded by evolved magma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565, 11695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1002132?via%3Dihub

2.      Zhang, C. (张超), Koepke, J., Wolff, P. E., Horn, I., Garbe‐Schönberg, D., & Berndt, J. (2021) Multi‐Stage Hydrothermal Veins in Layered Gabbro of the Oman Ophiolite: Implications for Focused Fluid Circulation in the Lower Oceanic Crus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6(8), e2021JB022349.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1JB022349

3.      Zhu, RZ(朱韧之). Slaby E., Lai, S., Chen, L.H., Qin, J., Zhang, C., Zhao, S., Zhang, F., Liu, W., Fowler M., (2021) High K calc alkaline to shoshonitic intrusions in SE Tibet implications for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76:8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10-021-01843-z

4.      Qin, J.-F. (秦江锋), Lai, S.-C., Long, X.-P., Zhang, Z.-Z., Ju, Y.-J., Zhu, R.-Z., Wang, X.-Y., Li, Y.-F., Wang, J.-B., Li, T., (2021)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leozoic granites along the Shangdan suture zone (central China): Crusta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by magma underplating in an orogenic belt. GSA Bulletin. 133(3-4): 523–538.

https://doi.org/10.1130/B35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