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任战利研究员申报的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获得批准立项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5 15:19 作者:魏保民 浏览量:4830

 我系博士生导师任战利研究员2016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经过网评专家评审、现场答辩、专家组严格评审程序获得批准立项。

重点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重要类型,主要支持主要支持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重要领域或学科前沿取得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网评、专家组评审要求非常严格,竞争异常激烈。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研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盆地深部动力学的研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之一。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及盆地动力学演化对有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运移、聚集成藏及煤等矿产的形成、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沁水盆地油气、煤资源丰富,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盆地中生代晚期特别是早白垩世热异常明显,古地温记录了中生代晚期的岩石圈深部动力学的信息。华北克拉通西部大型沉积盆地中生代以来地热场及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对华北克拉通西部盆地岩石圈区域动力学演化及机制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区鄂尔多斯、沁水大型沉积盆地的油气煤的成藏、成矿及富集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北克拉通西部大型盆地中生代晚期特别是早白垩世的热岩石圈厚度的恢复是研究大型盆地区域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判定华北克拉通西部存在改造(或破坏)的关键问题,而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古大地热流恢复的准确性则是影响早白垩世的热岩石圈厚度的恢复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项目负责人任战利研究员从事盆地从事盆地热演化史研究已近30年,在叠合盆地热史恢复理论及方法方面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理论储备。对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热演化史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首次确定了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的存在并对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发现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控制了油气的生成高峰期及成藏期。通过对中国北方盆地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中生代晚期在阿尔金断裂以东存在一期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这次构造热事件对油气、煤的成藏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对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在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华北克拉通西部盆地热岩石圈的厚度及热动力学演化历史研究薄弱的实际,凝练了该项目的关键问题,明确了创新思路及方向。该项目的研究为应用盆地古地温信息资料进行盆地深部热岩石圈厚度及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新途径,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及拓展,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该项目的目标是应用创新性思路,以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定量恢复鄂尔多斯、沁水盆地中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特别是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的古地温梯度、古大地热流。结合盆地地学深部结构及热导率、生热率资料,确定现今及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鄂尔多斯、沁水盆地“热”岩石圈的厚度,在此基础上探讨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岩石圈演化过程及机理。明确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以来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其对油气生成、成藏、富集的控制作用。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克拉通及大型沉积盆地区域动力学演化及对油气赋存的控制作用等科学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围绕上述目标,本项目研究地区选择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开展工作,研究主要内容为:盆地现今地温场及深部热结构研究;‚中生代晚期盆地古地温场恢复及对比研究;ƒ中生代晚期热岩石圈厚度及动力学演化研究;„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对油气成藏及富集控制作用。

该项目由任战利研究员负责,由10位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组成研究团队,研究团队老中青结合,专业互补,长期合作,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研究项目直接经费306万元,研究时间为5年(2017年1月-2021年12月)。

本项目在申报过程中,我校科研处、地质系学系领导、教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该项目的实施,对我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将产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6年7月18日任战利研究员在北京昆泰酒店进行重点基金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