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参赛人员报名及参赛报到通知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27 08:33 作者:王夏琳 浏览量:2752

各参赛学校:

按照《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通知》(地教研字[2016]004号)精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将于10月14-1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队员报名

请各学校认真填写《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报名表二》(附件1),提交参赛队员照片。请确保参赛队员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队员参赛时必须佩戴胸牌,并携带身份证、学生证。

按《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通知》(地教研字[2016] 004号)的要求,设有地质学科大类的、具有独立代码的高校2016年9月在籍的本、专科学生均可按学校组队参赛。每校设领队1人,每队原则上设教练1人,参赛队伍不超过3支;有附带高职高专的本科院校可增加1支专科参赛队(即“3+1”)。每支参赛队学生人数3名。各参赛单位须为每位参赛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综合医疗类保险。

每支参赛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三个项目中选报(可同时报3个项目)。根据上述三个项目竞赛综合成绩累计得分,依据按队按校依次排名的原则选拔出9个学校参加地学知识竞赛;若选拔出的9个学校中没有专科学校,则专门增加1个专科学校参加地学知识竞赛(即“9+1”)。参赛队采取抽签形式确定现场参赛队序号。

二、参赛时间安排及要求

(一)参赛时间安排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分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地学知识竞赛”4个项目,全部竞赛时间为3天。其中:

“地质技能综合应用”在机房完成,安排在第1天(10月14日)全天;

“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在野外完成,安排在第2天(10月15日)全天;

“地质标本鉴定”在实验室完成,安排在第3天(10月16日)上午;

“地学知识竞赛”在室内完成,安排在第3天(10月16日)晚上。

(二)竞赛内容实施方案

1、地质技能综合应用

(1)参赛资料及环境准备

由竞赛组委会统一提供一幅1:5万地形地质图及相关地质资料。提供设备包括每队3台电脑(预装Windows 7、Office 2007、中文五笔和搜狗输入法;软件包括Mapgis6.7、Autocad2014、CorelDRAW14等)、U盘一个(内含1:5万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提供部分作图材料(50cm*75cm厘米纸一张、A4白纸若干张)及部分工具等。

各参赛队应自行准备的工具包括:25cm或者27cm尺长的三角板、量角器、HB铅笔、24色彩色铅笔、橡皮擦等。

各参赛队根据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资料,按试题要求,内部协作,独立完成竞赛。

(2)竞赛题构成

提供1张全幅面的1:5 万地形地质图,删去其中部分图面(约100 Km2)的地质内容(保留地理信息),删去综合地层柱状图、剖面图和图例,作为竞赛图区范围;标出竞赛图区内的地质路线及编号、地质点位置及点号,并同时提供下列资料:

 = 1 \* GB3 竞赛图区内每个地质点的地质记录(包括点号、点位、点性、地层、岩石及岩石组合、构造、古生物化石、产状等, 以及地貌特征、矿产信息、点间描述等实际地质资料)。

②竞赛图面区内涉及的地层厚度数据。

(3)答题要求

在11小时内,按《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91)、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89)和《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179-1997)等1∶5万地质调查规范要求,针对竞赛图区,完成下列任务,提交相应的电子文档或纸质成果。

 = 1 \* GB3 完成竞赛图区地质图的成图。包括:地质体连线,标注地层代号、地质体产状、蚀变矿化等信息,地质体着色等。

②在完成的地质图区内布置一条图切剖面,按1:25000比例尺,绘制地质剖面图。

③根据完成的地质图区出露的地层和提供的地层表数据,按提供的标准格式及规定比例尺绘制竞赛图区综合地层柱状图(附件2

④根据所完成图区的地形地质图、地质路线、地质点资料、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资料,编写竞赛图区的简要地质总结报告(或说明书)。

(4)提交成果

①地质图1张(包括地质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及图例等。将上述图按规范置于1张成果图中),提交电子成果图的同时应提交作图源文件及*.jpg图片电子文件。参赛队也可以选择提交手工绘制的纸质成果图件。

②简要地质总结报告(或说明书)1份(word 文档)。

2、野外地质技能竞赛

(1)参赛资料及环境准备

竞赛组委会提供工具与文具:野外记录本、厘米方格纸(大小17cm*25cm)、图板、地质锤、档案袋、样品袋、盐酸和图例(附件3)等;参赛选手需要自带工具与文具:罗盘、放大镜、铅笔、橡皮、三角板、量角器、记号笔、钢卷尺(5m)等。

参赛队伍由工作人员带到所选择的剖面位置,并告知剖面起点或终点的地理坐标;参赛队在剖面起止位置区间段内完成竞赛要求。

(2)竞赛题构成与答题要求

参赛队员根据组委会提供武汉周边出露的一条野外路线,观察描述地质现象,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并对野外路线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进行描述、作图和地质标本采集。野外路线的内容涉及不同岩石类型与构造,重点考察参赛选手的野外观察能力、资料收集能力、表述能力和分析能力。

    (3)提交成果

参赛队在野外记录本和厘米方格纸上完成一条1∶1000的岩性+构造信手地质剖面图和相应分层描述、重要地质现象、数据等文字记录,对重要地质现象进行必要的素描、数据采集和解释,采集典型标本(1块),对剖面进行小结,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当场提交纸质成果与实物(野外记录本、厘米方格纸、手标本)。

(4)格式要求与说明

 = 1 \* GB3 记录格式要求参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91);

②信手剖面图中岩性花纹线的线长、分层界线线长原则上分别为1cm、2cm,岩性花纹厚度标注原则上不超过3mm,图例花纹不够用时可根据规律组合编造新图例。

③重要地质现象素描图比例尺由参赛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④手标本编号采用“剖面号+标本类型+分层号+序号”;

3、地质标本鉴定

(1)参赛资料及环境准备

由竞赛组委会统一提供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矿石和古生物化石手标本、对应的岩石薄片和矿石光片及鉴定过程所需的各类必备设施和工具,如小刀、放大镜、盐酸、磁铁、条痕板、透射和反射偏光显微镜(LEICA DM750P透射光显微镜、Motic BA310Epi_Pol型透反射偏光显微镜、Olympus BX51TF型透反射偏光两用显微镜、Nikon LV100NPOL型透反射偏光两用显微镜)

(2)地质标本构成

每组竞赛试题选配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矿石和古生物化石手标本各一块及相应岩石薄片和矿石光片,由竞赛组委会随机统一编号,参赛者在赛前以随机抽签方式获取本队标本鉴定号进行地质标本鉴定。鉴定报告格式参见附件4。地质标本选用范围:

岩浆岩标本范围:橄榄岩类;辉长岩类;玄武岩类;闪长岩类;安山岩类;花岗岩类;流纹岩类;火山碎屑岩类。

沉积岩标本范围:陆源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

变质岩标本范围:片岩类;片麻岩类;斜长角闪岩类;麻粒岩类;矽卡岩类;糜棱岩类

矿石标本范围:铜镍矿石;铁矿石;铅锌(铜)矿石。

古生物化石标本范围: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头足类;三叶虫类;笔石类;植物化石。

(3)答题要求

岩(矿)石手标本重点必答项目为:颜色、结构、构造、岩石中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及含量、岩(矿)石的初步定名。对岩石手标本中含量较少的次要矿物、副矿物或较为特殊的矿物成分,以及对矿石手标本中含量较少的矿物或较为特殊的矿物,不做硬性要求;但参赛者如能鉴定出来,可适当予以奖励性加分。

岩石薄片鉴定中,与岩石定名有关的造岩(碎屑)矿物和特征变质矿物描述要准确,但锥光光性特征不作要求,含量误差不能影响定名;对含量较少的次要(碎屑)矿物、副矿物或一般性残余矿物的鉴定描述不作硬性要求,若参赛者能鉴定出来,可适当予以奖励性加分。

矿石光片鉴定中,主要矿石矿物定名要正确,描述要准确,含量误差不超过5%;镜下特征(典型结构、矿物组合)素描图绘制要准确;对于含量相对较少又难鉴定的金属矿物,若参赛队能鉴定出来,将予以奖励性加分。

岩(矿)石薄(光)片综合分析中,按具体薄(光)片情况给出总体阐述,只要依据属实、分析合理、阐述简明即可。

古生物化石标本鉴定重点必答项目为:化石的中文属名、时代、主要鉴别特征;正确写出所鉴定古生物的拉丁文属名和生态特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可给予奖励性加分。

(4)提交结果

 = 1 \* GB3 岩浆岩手标本和相应薄片鉴定报告;

②沉积岩手标本和相应薄片鉴定报告;

③变质岩手标本和相应薄片鉴定报告;

④矿石手标本和相应光片鉴定报告。

⑤古生物化石标本鉴定报告。

4、地学知识竞赛

(1)参赛选手选择

根据前三个项目竞赛(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和地质标本鉴定)成绩的累计得分,按每所参赛学校总成绩最高的一个参赛队统计,排名前9名的学校以学校名义组队参赛;若选拨出的9个学校中没有专科学校,则专门增加1个专科学校加入地学知识竞赛(即“9+1”),每校选派3人参赛,可以不是一个队的成员。参赛队采取抽签形式确定现场参赛队序号。

(2)试题及评分

现场出题形式:现场主持人口述及多媒体投影。主持人可根据现场竞赛进程插入观众互动题和专家点评。

答题形式:参赛队口述或在答题板上作答。

评判形式:由评判专家现场评分。

竞赛试题类型:包括共同必答题、选择必答题和抢答题。命题内容包括:普通地质、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矿产与勘探和地质灾害等课程涉及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采取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投影和主持人口述现场出题。

 = 1 \* GB3 共同必答题(9题,每题10分)。现场出题后,在规定时间由各队同时作答。现场出题后,由各队将答案写在各自的答题板上,在规定时间各队同时亮出答题板,主持人宣读标准答案,由评判专家根据答案的准确程度评定得分。

②选择必答题(18-20 题,每题20分)。根据现场抽签的队号顺序依次正序和反序进行两轮抽题(每队2题)和答题,参赛队在限定时间内进行答题(写答题板或口述),主持人宣读标准答案,由现场评判专家根据答案的准确程度评定得分。

③抢答题(18 题分三轮,每轮6题。第一轮,10分/题;第二轮15分/题,第三轮20分/题):现场主持人宣读试题后,当宣布开始抢答时,各参赛队通过抢答器抢答,抢先者必须立即作答,回答正确增加相应试题分值,回答错误或放弃答题或未在规定时间内答题者则扣除相应试题分值。若遇违规抢答,本题作废,同时扣除最先违规队10分。

以上作答环节完毕,根据各队分值进行评比地学知识竞赛获奖名次,若遇相同得分等级队伍,由评判长确定加赛方式。

三、宾馆预订

会务组已联系地大接待中心、慧心假日酒店、武汉九州通衢大酒店、梦天湖酒店(光谷店)、纽宾凯鲁广国际酒店,供参赛师生选择入住。

请各单位参照竞赛场地与宾馆分布图等信息,填写《宾馆预订信息表》(附件5,6),会务组尽可能按照预订要求,提前安排好入住房间。如预订数量超出宾馆实有房间数量,会务组将按照提交附件5的先后顺序统一安排。标准间原则上应安排2人住宿。

四、报名要求

请各参赛学校于9月22日之前将附件1、参赛学生照片、附件2按要求提交至竞赛组委会秘书处王仲停老师,逾期将视为放弃参赛。王仲停老师联系方式:电子邮箱3370526006@qq.com,办公电话027-67885009,传真027-67885005,手机13871053767。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报名表二》(附件1)提交word电子版,同时以传真方式发送盖章纸质版;参赛学生照片应为1寸正面免冠近期电子版照片(.jpg格式),照片命名为“学号+姓名”,各参赛学校的所有照片压缩成一个文件,以学校全称命名。

五、参赛费用

按照《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通知》(地教研字[2016]004号)精神,竞赛期间食宿由竞赛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各校自理。学校报到时需缴纳参赛费及会务费。每支参赛队报名费1500元,每名领队、教练会务费1000元。

六、报到事项

会议于10月13日报到。报到地点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迎宾楼。

10月13日全天,会务组在鲁磨路“地质大学公交站”迎接参赛师生。

乘飞机抵武汉的师生可乘机场巴士到汉口火车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光谷广场站,再转乘59、401、709路公交车到地质大学站;或乘坐机场巴士到武昌傅家坡长途汽车站,转59或401路公交车,至地质大学站下。

乘火车到武汉的师生,从汉口站:乘坐536路车至鲁巷转59、401、709路公交车,至地质大学站下。或乘坐地铁2号线至光谷广场站,再步行至鲁巷站转乘59、401、709路公交车到地质大学站。
    从武昌站:乘坐59路车直达,或乘538路至鲁巷转59、401、709路公交车,至地质大学站下。
    从武汉火车站:乘坐地铁4号线至中南站转地铁2号线至光谷广场站,再步行至鲁巷站转乘59、401、709路公交车到地质大学站。
    如有住宿、交通问题,请联系吴静(18971445587)(住宿)和王仲停(13871053767)(交通)。

   

 

 

 

                 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组织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二〇一六年九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