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系专业介绍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20 09:36 作者:汪海燕 浏览量:29439

地质学专业简介

地质学系地质学专业创建于1939年,王恒升、谢家荣、杨钟健,张伯声等10多位地学大家曾在此执教。1993年设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在1998、1999和2004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组织的基地评估中名列前茅,三次评估均被评为“优秀基地”。2001年被评为首届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年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本专业所依托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学科分别于1986年、1990年和1998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评全国唯一的地质学“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本、硕、博、博后全系列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所依托的地质学科2007年入选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在国家第二轮学科评估中并列第二,在第三轮中排名第四,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近年来,本专业招生规模30人/年,本科毕业考研率90%以上,就业率100%。

地质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4人,教授22人,副教授10人,讲师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陕西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1人,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1人,等。拥有“晶体光学和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课程群”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和“早期生命演化”2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其环境演化”、“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分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本专业拥有多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地质学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持“构造地质学”、“岩浆岩岩石学”、“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构造地质学”、“岩浆岩石学”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化石趣谈”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Geobiology”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矿物学”和“古生物学”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主持“岩浆岩石学”和“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教学”慕课建设。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二等奖9项。2005年以来,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2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级12项,校级23项。正式出版教材13部,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3篇。

本专业充分发挥位处西部的地域优势,以中国中央造山系及相关盆地和澄江古生物资源库为主要野外基地,在大陆构造、早期生命演化、盆山系统及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1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创新群体项目2项,重点基金项目3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青年“973”项目1项,“973”项目二级课题5项,面上和青年科学基金93项,等。发表科研论文7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300篇),在Nature、Science 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5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以及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 奖、陕西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等10余项,研究成果2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地质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强。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近年来,有25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英语竞赛以及陕西省数学建模竞赛二、三等奖,7人次获得李四光奖和张伯声奖。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地质类单位的生产、科研、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简介

地质学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原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始建于1949年,1950年开始招生,首届毕业生于1952年走向石油勘探行业,是我国创办最早、影响深远、特色和优势鲜明的名牌专业,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中国石油战线的黄埔军校”。迄今已培养近万名优秀毕业生,包括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专业所依托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陕西省一级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3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13人、讲师10人、工程技术及实验技术人员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49人。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全国“五一奖章”、全国模范、优秀教师4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能源盆地油气地质”、“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2个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古生物地层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及“晶体光学与岩石学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陕西省“油气地质与勘探”省级教学团队1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2010、2013年分别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3门,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3部,承担教学研究项目16项,获国家级、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4项。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长期致力于国家油气等能源、工程重大需求,聚焦国际相关科学前沿,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和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鄂尔多斯盆地为重点,以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为基地,在油气等能源矿产和盆地动力学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近5年该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省部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重大重点项目等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0余项,主持了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关键技术”,与企业合作建成国内第一个全流程CCUS示范项目,2014年9月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碳收集国家领导人论坛(CSLF)”国际组织认证的项目。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我国创办最早、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名牌专业,也是同类专业中长期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唯一专业。通过几代人近70载的不懈努力,依托西北大学综合大学的优势及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中形成了重数理化和地质基础、强调综合和理工结合,突出工程实践和野外现场实习型的特色培养模式,为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特别是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石油地质与勘探专业人才,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校友,如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赵文智、任纪舜和阎敦实、宋汉良、安启元、王志武、赵政璋、徐可强等专业和管理杰出人才,更有众多校友已成为石油行业及相关地质领域的技术骨干,得到石油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原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培养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管理、人文等知识结构合理,学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掌握油气地质工程师的基本理论及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国际视野、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有志于献身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事业,从事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工程技术及其应用和生产管理等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地质工程专业简介

地质学系地质工程专业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依托,1999年以城市地质专业名称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1年正式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具有本、硕、博、博后全系列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所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陕西省优势学科, 2017年入选陕西省教育厅一流专业培育专业。近年来,本专业招生规模30人/年,就业率100%。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5人,其中专职教授8人,兼职教授12人,特聘外籍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专业试验人员 4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95%以上,55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占90%。师资梯队合理,思想活跃,发展势头良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满足国家建设和市场的重大需求,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较早开展黄土和灾害研究,早年王永炎先生带领其科研团队从第四纪地质学角度对我国黄土的地形地貌、地层划分、物质组成、宏微观结构特点以及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王家鼎教授为带头人的新一代地质工程科研团队,从工程地质学角度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以及黄土地质灾害展开了深入定量的研究,继续保持了西北大学在黄土和灾害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该专业依托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动力地质灾害与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地质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平台。拥有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地质工程数值模拟、地质工程原位测试、地基基础检测、土动力学和非饱和土等8个实验分室;还拥有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如GDS循环动三轴系统和大型现场模型试验系统、GDS非饱和三轴仪、ARS环剪仪、美国进口大型剪切仪,大型现场模型试验系统,FSR-20型非饱和土三轴蠕变仪,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FEI Quanta 400 FEG),OXFORD IE 350能谱仪,电子探针,等离子体质谱仪(Agilent7500a)/ICP等先进测试设备;同时拥有岩土测试自动采集系统、工程地质勘察系统、地质工程原位试验数值仿真系统、数值模拟系统(安装有PFC2D、PFC3D、FLAC3D、GEOSLOPE和Midas GTS等土工数值计算软件)等专业测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值分析等软件系统;从现场监测、数据采集、原位试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仿真等方面为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条件。专业教师主持建设1门省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SPOC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线。密切结合当前新形式下对“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的需求,修订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结合本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一套特色鲜明“以地质基础(一年级)、专业基础(二年级)、专业综合实践(三年级)、个性化创新(四年级)和工程设计(四年级)“五层次”递进式考核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兼顾“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探索创新”,实现大学四年的贯通式综合培养,满足新形式下社会发展对地质工程类“卓越工程师”创新性和实践性等多样化的需求,全面体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新体系的系统性、设计性、综合实践性和创新性,引领地质工程教学改革方向。8个原位测试数值仿真模拟实验已经开始试运行。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2项;十余项校级教改项目。

本专业充分利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地处西部的地域优势和雄厚的基础地质研究的综合学科优势,在黄土工程地质、黄土动力学、黄土地质灾害以及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长期从事黄土滑坡、黄土泥流形成和运动机理、预报以及防治研究,机车振动、强夯振动和地震引起黄土振(震)陷等关键问题研究。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针对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学问题,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应用于黄土地区多条高速铁路、机场、公路、桥梁、隧道及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国内外的工程勘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该团队与铁道部、国土资源部及中国民航及国外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5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任务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项,铁道部重大科研项目3项,中国民航局重大项目2项等。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检索5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研究成果在郑西高铁、大西高铁、山西中南部通道及蒙华铁路等铁路设计施工得到推广应用,成为同类领域研究的典范。国内十余家单位应用团队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合计近11亿元。同时团队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原铁三院)合作的部分成果已纳入国家行业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TB10621-2014》等四部规范。获得省部级科学科技术等奖项20余项,其中,成果“黄土灾害机理、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铁路重大工程中的应用”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地质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强。本专业毕业生中10余人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任职;多人在国内各大行业勘查设计院等企业担任高管和技术骨干。博、硕士生在《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岩土工程学报》及《工程地质学报》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60人次。本专业学生多次在全国各类学科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如大学生创新基金全国地球科学类特等奖(2011年)及二等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加筋土挡墙设计三等奖(2015年)。取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8项,硕、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基础部分)通过人数达70%,毕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同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本专业具有明显的西部地域特色,在西部能源基地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发挥了突出的专业优势,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


地球化学专业简介

地质学系地球化学专业是在岩石、矿物、矿床及地球化学四个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的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于1998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地质学入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后,地球化学成为地质学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地球化学专业依托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实验平台。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拥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地球化学分析仪器,其中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激光-等离子质谱分析仪(LA-ICP-MS)、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热电离质谱仪(TIMS)、电子探针(EP)、激光拉曼光谱仪(RDS)以及配套的样品处理设备等先进的仪器设备。高水平的实验平台为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实习和实验条件。

地球化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地球化学专业培养有志在地球化学及其相关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灾害与环境地球化学及地球化学勘查与找矿方向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能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与管理等部门从事基础性与应用性科学研究、教育与教学、生产开发及管理等专业工作。